天臺照相館寫真
2009-08-25 11:20:57
閱讀量:420
來源:天臺人才網 作者:天臺人才網
1839年,以達蓋爾為代表的照相術發(fā)明了。以前用繪畫描述人的神態(tài)的專利讓給了神奇的照相。因為照相比繪畫逼真、方便。由此而生的照相行業(yè)不久便在世界各地興盛起來。
照相術傳入中國,從有關的資料上看應在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期間,是隨著外國列強侵入中國而由一些傳教士、商人等帶進來的。如果從這個時候算,那么從照相術發(fā)明到傳入中國,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。至遲在19世紀50年代,中國的香港、廣州就有執(zhí)業(yè)為人照相的人,也就是說照相行業(yè)在中國已經落地了。隨后因為行業(yè)的競爭,開始有人執(zhí)此術沿東南沿海北上到上海、南京及以北經營,照相開始在內地流行起來。
而我們現(xiàn)在能見到的天臺最早的照相館拍攝的照片,是1935年平鎮(zhèn)婦女會成立時幾個婦女的合影。我想這張照片肯定不是最早的。從這張照片的清晰度及技術的純熟程度來看,應該有比這更早的照片。可惜我們沒有見到,也就無從說起了。
留在現(xiàn)在大部分天臺人腦中最早的照相館應是“國營天臺照相館”。這家早先位于中山路的照相館,是1958年公私合營時合并了“新新”、“時代”、“天一”、“鴻雪”四家私人照相館而成的。合營后,這四家照相館里的人都成了“國營天臺照相館”的工作人員。
袁仙云今年70多歲了,她是1958年公私合營后,照相館因業(yè)務發(fā)展需要招進來的,當時一起進來培訓的有30多人,但培訓結束后到照相館上班的只有她一人,別的都到廠礦企業(yè)去了,因為那些地方的待遇遠比照相館要好得多。袁仙云到照相館上班時天臺照相館有7個工作人員加她共8人。那時是獨家經營,“天臺照相館”生意頗好。照相館的設備也簡單,兩只拍攝用燈,一臺座機,一塊布景(布景因形勢而稍作改變),一條凳子,再加沖洗放大設備。對著正門有一個接待用的柜臺,來客來這里先登記、編號、付費,然后在門旁的長條凳上等候拍攝。自1958年進入照相館一直工作到1983年退休,袁仙云每天上班見到的都是這個工作場景,其間照相館從中山路搬到勞動路新建的樓房,但這個場景除了空間稍大外幾無區(qū)別,就像這些年人們的生活一樣,幾乎沒有什么改變,無論是精神面貌還是衣著穿戴。20多年的照相館工作,袁仙云接待、收款登記、拍攝、沖洗、放大、彩色(在黑白照片的基礎上進行著彩,使人的著裝、膚色接近于本身)等工種都干過,最后是在照相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下的。她說:那時照相,一寸的5分一張,二寸的8分一張,當然放大的也有,只是放大的稍貴一些,不是特殊情況一般人是不放大的。就這樣,一天下來營業(yè)額也有二三百元,可見當時照相生意的興隆。這樣的大好形勢一直持續(xù)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。